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创新演变正在海珠密集发生,区域产业结构也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由此,海珠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0.2:14.6:85.2调整为2018年的0.1:15.1:84.8,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8年,海珠区专利申请量达10535件,同比增长72.2%;专利授权5163件,同比增长64.6%,创新实力显著增强。 取舍之间,彰显出一个老工业区的定力与跃变。 破与立▶▷ 城市改造实现空间“新生” “我们的目标是做有价值的、有产值的产业园。”去年,保利·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正式开园,其“诞生”于原中车轨道交通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旧厂区。 该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旧厂改造、引入资本和龙头企业,该园区初步形成了智能交通的产业生态,截至2018年底,该园区产值超过80亿元,产值密度超过81000元/平方米。 实现新活力,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目前,海珠各地“沉睡”的空间正被“唤醒”,一个个片区正在“新生”。目前,海珠区共有50.22万平方米的村社集体旧物业、超过30万平方米的国有企业旧厂房、近2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正在改造或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1918智能网联产业园、粤科华南检测技术装备园、唯品同创汇等创新载体迅速崛起。 “‘老城区’实现新活力,一定要‘不破不立’。”马正勇说。正通过“破”,把“老城市”的空间腾出来;通过“立”,把“新活力”的产业导进来。 新年伊始,海珠区就召开了城市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将坚决打赢2019年违法建设治理攻坚战。截至3月20日,海珠区今年已累计拆除违法建设超过70万平方米。 “在中心城区能找到这样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对于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难得。”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的博士白天翔在启迪中海科技园创办的广州德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今年刚刚开业,在这里,他希望能通过激光制造检测及控制尖端技术的研发推动工业信息化。 在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所长刘卉看来,新的产业带来了大量富有创造力、有创新思维的年轻创新人才。 乐天智谷 国际智能科技创新谷 乐天智谷是广州市攻城拔寨重点项目、2019年广州市提质增效试点园区、广州市中小企业服务站。项目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科韵南路与新滘东路交界处,区域所在是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琶洲高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重要的支点。 园区以人工智能、5G技术、数字经济、物联网为主导产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创新孵化服务和资源协同对接服务,并促进相关产业的资源共享、共融、互生。 “粤港澳青创湾”创新创业基地(以下简称:青创湾基地)于2018年9月开始在海珠区委统战部、区科工商信局的指导下筹建,由澳门青年领袖周王安先生发起,整合广州、深圳及港澳台地区30多个社团与港澳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及密切协作关系,汇聚了包含宏观经济政策、科技创新服务、智能科技产业、新商业社群运营的各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
|